秦夢雨出身秧歌世家,剛懂事他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愛 上了秧歌,9歲時就在大哥秦夢樓、秦來的帶領下開始扭秧歌,12歲正式拜秦來為師,專攻“丑”行,從那時起,秦夢雨便踏上地秧歌的漫漫人生之路。上世紀50年代,正值上一代秧歌老 藝人在藝術上的巔峰時期,秦夢雨利用一切機會虛心請教、吸取“營養”,拓寬表演路子,經過幾年的練習和實踐,便成為遠近聞名的小丑星。
秦夢雨善于綜合各種表演流派,擁有扎實的基本功和超人的表演技能。其表演無論是從頭到肩,從肩到腰,從腰到腿,都如行云流水般純熟,可謂爐火純青,亮相更是幽默、詼諧、自然。在表演中毬帽、手帕、扇子三種道具運用的得體自如,形體動作干凈利落、千姿百態、鋼柔相繼、收放得體,功底深不可測。表演有極強的感染力、穿透力和折服力,讓人百看不厭。
作為昌黎地秧歌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推陳出新,桃李滿天下,不斷給昌黎地秧歌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使得昌黎地秧歌在這片沃土中生根、開花、結果。他視昌黎地秧歌為生命,幾十年的表演生涯,在當地百姓心中贏得了丑行第一的美譽。
(版權所有: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點擊查看:燕趙記憶·國傳秦夢雨微視頻在線欣賞
2016年起,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啟動開展了對40余位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拍攝,旨在為我省國家級和重點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建立完整的文字文獻、口述史、傳承教學、藝術實踐、綜述宣傳等數字檔案。記錄小組走遍全省幾十個市縣、鄉村,搜集和拍攝了大量珍貴文獻、音頻、影像資料。本次展播的燕趙記憶系列專題,為部分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和地方文化資源建設資源成果的微視頻版本,僅用于網絡宣傳展示,未經允許不得盜用!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眾號)